【聚焦新赛道】从预制菜谈农产品食品化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聚焦新赛道】从预制菜谈农产品食品化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指出,“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
农产品,尤其是做农业品牌建设研究的主要对象——初级农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有食用的,有不能食用的,例如林业产品原木、原竹等。
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攻克食品预处理、分离提取、混合均质、灌装包装、减损增效等技术瓶颈。建设一批集成度高、系统性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打造一批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
今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也指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等精神加工,发展食品预处理、中央厨房等模式。创建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接近2.4︰1,预计2025年这一比值达2.8:1。
以每日优鲜上的一份400g的“膳鼎好”牌莲藕玉米花生汤料为例,其中包括重约180g的莲藕,重约135g玉米以及重约85g的花生米。同样在该平台出售的洪湖粉藕价格为8.9元/500g,新鲜花生为5.9元/300g,甜玉米为5.5元/600g。假设莲藕、玉米、花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量分别为20%、5%、25%,则一份“莲藕玉米花生汤料”的成本约为7.8元。因此,一份即配预制汤料的溢价率约为17%。
再比如火出圈的广西螺蛳粉,食品化串联起螺蛳养殖、豆角种植、木耳生产、酸笋加工等多个链条;广东罗非鱼加工食品——风味烤鱼在产业链环节实现原料价格5到7倍增值。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农业品牌竞争的技巧之一就是场景折叠,也就是研究如何把第一产业的场景传递给消费者,而第二产业可以作为效率和标准的保障,在第三产业中进行展示,进而让大家感知到农业的价值。正是因为有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保鲜技术、冷链物流的保障,让农产品做预制菜有可能性也有可行性,整个产业才会崛起,本质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折叠。
从这个角度上讲,农产品食品化一头连生产、一头连市场,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而预制菜,成为当下重要落地形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非意味着简单延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事实上加工食品销量不好的也不在少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市场先行。顺应市场潮流找到适销对路的品类,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市场思维,预制菜便是当下的市场风口。
比如广东,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推出了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让徐闻菠萝成为“明星果”,让广东荔枝畅销全球,让“翁源兰花”“遂溪火龙果”“澄海狮头鹅”“惠来鲍鱼”等广东特色农产品成功出圈。在很多地方还在学习“12221”体系的时候,广东已经探索推出农产品市场体系2.0版本——农产品食品化工程。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智慧模式,市场体系建设从卖新鲜果蔬到销售耐储运食品,打造以下游食品生产推动上游农产品产销两旺的新格局。先后成立“广东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联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要)预制菜产业园。
再如山东,作为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蔬菜、肉蛋奶总产量均为全国第一,省委李干杰对《预制菜风口来了,“好品山东”该如何发力?——山东打造全国最大预制菜产业基地潜力分析》进行了批示:此事重要,我省潜力大,要抓住机遇。随后,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在诸城成立,投资100亿元的高端预制菜食品产业园落户安丘......一系列重要布局随即展开。
“它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预制菜产业是促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要载体。”农业农村部农业贸促中心有关负责人说,预制菜一头链接产地田头,一头链接市场餐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销售,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而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认为,“现在预制菜的火热是食品行业走向工业化、产业化的过程,整个产业链更加细分。种类比过去更加丰富多样,并不算升级,而是消费水平多元化的呈现B体育官方下载入口,迎合了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些新的趋势。”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飘香的预制菜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省份入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但想从万亿市场分一块蛋糕吃,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预制菜的门槛看似低,速冻水饺、鱼丸牛丸统统归到预制菜行列,但想要做大做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消费者认可,却需要多方面加持。这其中首要的就是产品的研发力。如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所要求的,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严格来讲,以预制菜为代表的农产品食品化工程要在“三品一标”的基础上,对生产出的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前在分析日本预制菜企业时发现,日本的预制菜企业在科研投入部分占据总成本的比例很高。比如日冷集团,在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上一直位于行业前沿,拥有100多名员工组成的技术开发中心,内含食品研究组、产品开发组、设备开发组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组。以其招牌产品——日冷炒饭为例,为了做出一碗加热后可以和现炒效果相近的炒饭,日冷集团会进行一系列大米品质研究、感官评定、急冻技术研究,甚至用什么火候炒制能达到合适的水分留存也进行了相关测试。
国内也正在布局从源头上把控农产品食品化的高品质。如广东提出的“预制菜十条”,第一条就是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用好的技术留住更多营养,留住更多消费者。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在品牌竞争过程中,品质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而品质需要和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对预制菜以及其前端的农业品牌的发展有三个核心贡献:第一,提供差异性;第二,降低成本;第三,提供多元化风味。有了科技的支撑,才使品牌增加其核心竞争力和产品核心价值。
以预制菜为代表的农产品食品化,万亿级规模的市场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行业生态,倒逼上游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