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s体育献礼“” 山水峡谷中的幸福图谱——昭通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纪实
Bsports体育献礼“” 山水峡谷中的幸福图谱——昭通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纪实从海拔267米的水富中咀到海拔4041米的巧家大药山之巅,3774米的巨大海拔落差,造就了昭通恢宏神奇的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地貌,生活于此的630万昭通人民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部脱贫。在接续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昭通在持续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上下功夫,在大山、大水、大峡谷之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动乡村产业健康蓬勃发展,描绘了一幅幅乡村幸福图谱。
沿着金沙江逆流而上,水富市邵女坪旅游小镇风景如画,依托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而打造的集中安置点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
绥江县的蝴蝶苗寨,位于板栗镇罗坪村,近年来,绥江县投资1.2亿多元,修建柏油路到每家每户,规划2平方公里区域,建成蝴蝶文化乐园、茶马古道、夜光步道、漂流滑道、森林木屋、星空营地等“三道四居十二景”,打造出美丽乡村、康养旅游、民族文化融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看“国之重器”,尝四季水果。永善县永兴街道明子村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践行“两山”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与村内涉农企业合作,形成以水果种植为主,兼顾畜牧养殖的发展模式,走实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路子。明子村集体经济下设的旅游开发公司已投资建设农家乐、烧烤长廊、彩虹滑道、丛林穿越以及30余亩的稻田、枇杷林等项目,将明子村建成“观大国重器、望浩瀚星空、享天然氧吧、品四季水果、尝生态美食”的农旅融合脱贫致富示范村。
红色老区威信县扎西镇石坎社区庄子上聚焦“扩红、增绿”,2022年至2023年,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600万元,科学规划“一核一廊三园四片区”,“一核”即庄子上农文旅融合核心展示区;“一廊”即生态长廊,高铁站至庄子上沿线美化庭院、布局乡村振兴节点景观,打造最美生态长廊;“三园”即红色记忆园、特色种植园、农耕体验园;“四片区”即围绕庄子上农文旅融合核心展示区辐射带动石坎、大河、大山、院子4个村(社区)发展,形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彝良“云中苗寨”、昭阳“七彩坝塘”、鲁甸“云中乐谷”,由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打造的3个乡村振兴先导工程示范点,成为了昭通乡村旅游的新去处、网红打卡点。
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昭通市在2022年出台的《昭通市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于2023年制定出台了示范创建工作标准及条件,计划2023年至2025年,全市至少建成先导示范村庄100个、和美乡村1000个、美丽村庄2000个。2021年以来,全市共启动建设4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及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村庄。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运营11个、已完工即将运营5个、正在建设27个。其中,彝良“云中苗寨”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称为“脱贫巩固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同时,昭通市紧紧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用好各项项目投入资金,2021年以来,上海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5亿元,实施项目511个,完成消费帮扶6.1亿元,引进7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完成投资15亿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东华大学等6家单位派出挂职干部47名,投入资金2.17亿元,协调引进各类资金8360万元,帮助建设项目306个。47家省级定点帮扶单位持续帮扶昭通,投入资金1.14亿元,协调引进项目85个1.65亿元。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307家民营企业帮扶367个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23个。
李跃华,在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长大。大苗寨作为一个苗族聚居的村落,多年来,因高寒、边远、落后,一直是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他在当地不好找到稳定的活计,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给建筑工地搭建钢管架,成家后,仍然与妻子无奈地选择外出务工,一家人随着建筑工地的变化而不断“迁徙”。
原来,在“云中苗寨”的改造过程中,工作组想利用一户农户的房屋来开办“杀猪饭”,而李跃华家的住房就在接待大楼旁,条件最为适宜,“云中苗寨”改造工作组人员便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想让他回来带头当“老板”。
李跃华印象中的大苗寨贫穷、落后,在那开饭店有人去吃吗?想到这,他没有及时答应,而是委婉地回复:“等我再想想吧。”
2022年5月1日,“云中苗寨”试营业,游客达到5000多人,村庄热火朝天的景象被家人告诉了远在浙江打工的李跃华,他决心回乡参与创业。5月6日,李跃华参与到“杀猪饭”的经营管理之中。在帮带师傅的指导下,他学会了苗家八大碗菜品的制作工艺流程,现在能独立加工了。
聂正唐,从小生活在鲁甸县江底镇坡脚村石水井自然村。过去,村民靠种植玉米、洋芋为生,敢于拼搏的他,学会了汽车修理技术,在鲁甸县城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听到要在家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他义不容辞地回到村子里为石水井的发展出谋划策。2022年6月,村里成立云南鲁甸县云中乐谷农旅专业合作社,办事公正、热心村里大小事务的聂正唐全票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村里的大小事务、景区的建设,让聂正唐忙得不可开交,看到村庄的悄然变化,他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村民聂忠鹅长期在山东等地务工,观念比较开放,成为第一位拿出房屋支持村里改造民宿的人。如今,他家的房屋改造后一间客房标价398元,经常爆满。他说:“我们这里空气好、山清水秀,游客很喜欢。刚开始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有想到效果这么好,现在坐地收钱,钱包鼓鼓。”
水富市云富街道高滩村是集垂钓、烧烤、美食、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2023年12月9日,水富城市田园音乐节让高滩村又“火”了一把。从村党总支变身为乡村CEO的郭振超,把自己的发展与高滩村融为一体。他说:“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最终打造了集乡村研学、观光旅游、‘一站式’蔬菜种植体验、烧烤露营、手工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我们就是要把高滩村打造成为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进程中,一批批外出务工人员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创业的生力军;乡村,成为了他们创业的全新舞台。
2021年以来,昭通市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培育工作,全市累计18.7万人次参与农村实用技术、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和公司运营管理等各类培训,24.5万人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工作,2023年新培养1900人,总数达到2.5万人,村均培养18人。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昭通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乡村CEO学院”,第一期46人已顺利结业,为乡村新业态经营管理搭建起了人才保障平台。
昭通是人口大市,也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全市630万人口中,农村劳动力达30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关键,按照有组织B体育官方网站、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的“四有”思路,全力抓转移、稳就业、促增收,推动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中,常年转移就业250万人以上、年务工总收入超800亿元,其中省外就业130万人以上;105万脱贫劳动力中转移就业93万人以上,19.71万易地搬迁劳动力中稳定就业18万人以上,务工收入占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的76.53%,成为农村群众持续增收的主要支撑。
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威信县扎西镇村民王跃宽,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推荐下,选择了去浙江湖州的一家企业从事包装搬运工作,每月工资在9000元左右。2023年1月29日,他同威信县1190名外出务工人员一道免费搭乘由该县定制的2023年首趟高铁务工专列,满怀希望地奔赴浙江、上海等地,开启新年致富之旅。
镇雄县是云南人口第一大县,外出务工是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2023年春节,全县逾25万名务工人员返乡过节。相关部门及时梳理排查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就业台账,形成“就业意愿清单”。2023年1月27日,搭载着当地510多名务工人员的“务工专列”缓缓驶出镇雄站,开往浙江。
全市各县(市、区)抓住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的机会,积极开展就业情况排查、返乡人员统计、岗位信息推送等工作,主动对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的单位和企业,收集一批优质岗位,推动农村劳动力应转尽转、能转快转。积极与铁路公司沟通,制定春节后返岗务工人员“专线、专车、专列”运输方案,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运输服务保障,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无缝衔接,在全市形成了兴就业、稳就业、促就业的良好氛围,打好2023年就业开局主动仗。
2023年以来,全市组织化输出劳动力57.64万人次,其中“点对点、一站式”组织输出16.27万人次;积极拓展地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等就业岗位,带动就地就近就业89万人;连续六届成功举办“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搭建5个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平台,扶持创业2.2万户,带动就业5.3万人,新增返乡创业7万人;针对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无业可扶的“一有两无”劳动力,开发9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进行帮扶就业。坚持“产业所向、市场所需、群众所愿”,聚焦“技能更强、就业更稳、收入更高”,大力实施“技能昭通”行动,精准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定制式”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2023年以来,共计2.66万人次参与技能培训,全市技能型劳动力总量达56.03万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力达35.46万人,技能劳动力年均收入较普通劳动力增加1.2万元以上,逐步实现“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变。